这个中亚国家采购中巴联合研制的JF-17“枭龙”Block3战斗机的计划,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。
若协议落地,这笔总价不到10亿美元的交易将彻底打破俄罗斯对中亚军贸市场长达30年的垄断,更成为中亚地缘棋局转向的风向标。
一、老迈空军撑不起的“中亚雄心”
乌兹别克斯坦空军的家底,至今还停留在苏联时代。 主力机型是30多年前的米格-29和苏-27,其中18架米格-29因零件短缺被迫封存,拆东墙补西墙维持剩余10架的飞行。
现役战机妥善率不足50%,雷达系统停留在机械扫描时代,超视距作战能力几乎归零。
俄乌冲突的爆发让问题雪上加霜。 俄罗斯自身军工产能被前线需求吞噬,2023年起对乌兹别克斯坦战机的维修支持大幅缩水。
去年一架米格-29因发动机故障趴窝9个月,最终靠拆解封存机才勉强修复。
该国不是没想过换装俄制新机。2019年计划采购苏-30SM时,莫斯科报价每架8000万美元,24架总成本近20亿,还不算每年数千万美元的维护费。 面对全年仅28亿美元的国防预算,乌兹别克斯坦只能放弃。
二、“枭龙”杀出重围的致命性价比
当法国“阵风”报价单上赫然写着1.2亿美元单价时,中国给出的方案让乌兹别克斯坦眼前一亮:24架“枭龙”Block3打包价9.6亿美元,包含训练、弹药和三年后勤保障。 单机成本压到4000万美元,仅为“阵风”的三分之一。
价格只是敲门砖,性能才是硬道理。 Block3版本搭载的KLJ-7A有源相控阵雷达,能同时追踪15个目标并打击其中4个。
配合射程200公里的PL-15E超视距导弹,战力碾压印度空军苏-30MKI配备的R-77导弹。 在巴基斯坦空军的实战记录中,这套组合曾击落过法制“阵风”战机。
沙漠作战适应性更是绝杀。 机腹进气道设计有效规避沙尘吸入,复合材料机体耐高温腐蚀,维护周期比俄制战机缩短40%。
乌空军技术人员在巴基斯坦考察时发现,地勤人员仅用3小时就能完成发动机更换,而米格-29同等作业需要两天。
三、谈判桌下的地缘博弈
2025年2月,乌总统米尔济约耶夫视察国防工业局时,中国FD-2000防空导弹与国产装备同台亮相。 这个细节被解读为战略转向的明证——此前该国已引进中国KS-1C中程防空系统,构建起中式防空网络。
更深层的转向藏在能源布局里。 俄罗斯长期控制着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出口管道,每千立方米抽成32美元。
当中吉乌铁路规划获批时,乌方立即追加了12亿美元投资,这条绕过俄罗斯的陆路通道,2026年通车后将使天然气出口成本降低18%。
美国试图用“C5+1”合作机制拉拢乌兹别克斯坦,甚至承诺开放高科技产品出口。 但今年4月美国国会附加的人权条款,要求乌政府接受“民主评估”,直接导致谈判破裂。
四、生产线与飞行员的同步革命
巴方参与成为破局关键。 巴基斯坦航空联合体提供总装线技术转移方案,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机械厂可本土化生产40%部件。
首批8架由中国直接交付,剩余16架在塔什干组装,2028年前全部服役。
飞行员培训早已启动。 今年3月起,12名乌空军精英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基地接受改装训练,课程包含全英文航电操作、超视距战术编组。
社交媒体泄露的画面显示,受训飞行员已能驾机完成9G过载机动。
五、撬动中亚的“枭龙效应”
土库曼斯坦率先做出示范。 该国去年列装中国FD-2000防空系统后,今年正谈判引进12架“枭龙”。
哈萨克斯坦空军司令7月初率团考察成都飞机工业集团,重点调研歼-10CE与“枭龙”的混编方案。
俄罗斯的应对显得力不从心。 原本提供给哈萨克斯坦的苏-30SM订单,因莫斯科航厂产能不足延迟交付。 俄军工代表私下承认:“中国用白菜价卖黄金,我们连铁块都供不上”。
六、藏在驾驶舱里的技术革命
走进“枭龙”Block3的座舱,三块12英寸多功能显示器取代了传统仪表。
触摸屏交互界面支持手套操作,语音告警系统用乌兹别克语播报威胁信息。 最让乌军飞行员惊讶的是智能头盔——凝视锁定目标时,导弹导引头会同步转向。
当外界气温达50℃时,舱内仍能保持22℃恒温,电子设备故障率比俄制战机降低70%。 机载氧气系统采用分子筛技术,续航时间比化学制氧提升3倍。
#图文打卡计划#
简配资-股票配资学习平台-炒股配资平台官网-配资公司排名前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